人物 | 精研地域文化,倾情教书育人——记优秀教师、九三学社优秀社员姜珍婷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11 点击:

【人物简介】

姜珍婷,湖南娄底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教育硕士,复旦大学语言文字学博士,从事教育工作28年,现为永利总站ylzz55文学院副教授,梅山文化研究基地骨干成员,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出版学术著作《新化方言修辞研究》1部,教材《汉语基础》1部,主持“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湘中地名研究”“新化山歌修辞研究”“转型视野下地方院校地域文化课程开设的构想与实践”等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华中学术》《光明日报》等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获评永利总站ylzz55优秀教师,学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工会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多次在湖南省大学生写作竞赛、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2020年“新化山歌修辞研究”系列论文获得娄底市社科成果三等奖。2020年获九三学社娄底市优秀社员称号,2021年当选为九三学社娄底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社员代表。

精研地域文化,传承梅山精神

姜珍婷老师是娄底冷水江市人,冷水江是古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在梅山文化区域内长大的经历给予了姜老师不一样的梅山文化情怀。借用姜老师的话,她是流着扶王的血,喝着资江的水,听着新化山歌、看着梅山傩戏长大的,梅山文化就是她的根,亦是她的魂。

2011年,姜珍婷老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学博士生招生考试,师承复旦大学著名学者吴礼权教授进行修辞学研究,在进行博士论文选题时,经反复思考,综合自己的研究基础和文化背景,最后决定以自己的母语----新化方言修辞为例来研究修辞的地域性,这是她进行梅山文化研究的开端。确立选题后,开始在梅山地域展开广泛深入的方言文化调研,2011-2015,姜老师多次跟同梅山文化研究团队深入新化水车、隆回虎形山、安化梅城、涟源三甲等地开展文化调研,收集了大量梅山文化研究资料,与众多的梅山文化艺人、爱好者、研究者建立了学术往来。四年辛苦不寻常,2015年她的博士论文《修辞的地域性研究—以新化方言为例》以几乎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

博士毕业后,永利总站ylzz55的梅山文化研究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梅山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了永利总站ylzz55的一张名片。作为一个梅山人的后代,一个梅山本地高校的学者,姜老师觉得研究梅山文化,传承梅山文化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她申报了多项地域文化研究项目,这些地方文化项目的成功申报,对姜老师既是激励也是重担。从此,在图书馆梅山文化研究基地办公室,经常能见到她挑灯夜战的身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她都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撰写论文。2020年开始,姜老师的各项成果陆续发表出版,特别是她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地名何以成为话题王》《地名中“洞”“峒”异读的前世今生》等论文迅速被人民网、央广网、中青网、中工网、新浪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全文转载,大大地扩大了梅山文化和永利总站ylzz55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21年,姜老师的学术专著《新化方言修辞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洋洋四十多万字,跨越两千年,综合语言学、文艺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梅山地域方言文化开展了深描、考证、阐释,是一部研究梅山文化的力作,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梅山文化研究。

倾情教书育人,积极引导青年成长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从教二十多年以来,姜老师一直用自己的专业素养、精神气质、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着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姜老师从未因醉心科研而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从2006年起,姜珍婷老师担任了长达10年的班主任工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她做教师的信条。十年的班主任生涯,其中有8年带的专科班,专科班学生底子薄,考研考公都受限,内心容易自卑而自我设限,因此,姜老师一接手新的班级,就会对全班同学进行励志教育,用所教往届学生的成功案例来激励他们。在她的悉心引导下,2019年,她所带班级的刘桂芝同学顺利专升本,并一鼓作气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研究生。2021年,她所带的语教1802班有24位同学专升本,而其他考上教师编制的更是数不胜数。回忆自己的班主任生涯,姜老师说,2015-2018是她最艰难的三年,2015年她刚接手语教1502班,各种困难便纷至沓来,父亲中风瘫痪在床,女儿又面临高考,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十分繁重,而班主任工作却是一项需要细心、耐心的工作,她本想向文学院辞掉这份工作,但学生们舍不得她,她又坚持下来。一直以来,她所带班级的学风和成绩都深受同行好评,在校期间零事故、零欠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班主任工作,作为教师的责任还有很多很多。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愿意尽我的努力去做好每一项工作。”一直以来,姜老师都在文学院主讲核心课程《现代汉语》,2017年,她根据文学院新办专业“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培养目标、培养路径的变化,提出对这两个专业的汉语课程进行改革。课程体系重新设置后,又缺乏合适的教材,于是她又紧锣密鼓地联合其他汉语教师编撰教材。编订汉语教材需要打印很多拼音符号,极易出现混同,2018—2020年,她在图书馆夜以继日地对新教材进行精心编写、反复清校,颈椎病因此多次恶化,但为了让学生尽快用上新教材,她咬牙坚持,最终赶在20级新生入校前将主编的《汉语基础》教材出版付印。该教材知识完备、实用性强,为非汉文专业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了一本优质教材,为文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上,姜老师以她精深的学养、幽默的风格吸引学生。在各种评教中均获得高度评价,多次受到校教学督导团的表扬。她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考研、各项比赛精心设计、严格要求。在她的全力指导下,文学院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谈及考研成功的学生,姜老师口中会脱口而出长长的一串名字:周凯、邹美芳、张霞、匡琛、钟宏超、王胤、胡栓……湖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姜老师密切关注、重视引导学生们的成长,尽心尽力做好帮扶工作。遇到家庭贫困的学生,会尽一切可能提供经济援助。有关自己对贫困学生的各种资助,姜老师不愿多吐露。只是说他们现在都度过了困难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成为了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实现了她当年帮助他们的初衷。遇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她细心疏导,把很多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2020年,她班上有学生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但学生家长是农村的,对心理疾病认知有限,认为是孩子不听话,后经姜老师耐心细致地解释,终于答应来校带孩子去进行积极治疗。因生活阅历不足,心理承受力不强,青年学生容易在恋爱中产生偏执,出现问题,2021年,她应学生的请求,在全校做了题为“何以为爱”的讲座。讲座当天,全场爆满,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有同学说,姜老师是他们的偶像。还有同学说,遇到问题我就想着去图书馆陪姜老师坐坐,什么话都不说,闻闻书香,看着老师,就觉得平静了。“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过程,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姜老师对学生从没有压服,没有说教,她只是以自己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关爱世界的教育者情怀感染着、鼓舞着每一个学生,她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积极践行者

(徐益 刘芳 胡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