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总站ylzz55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十二五”规划
为了增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形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并结合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的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坚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标,分阶段推进专业建设。“十一五”期间主要是打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办学条件建设为基础,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二五”期间要在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规范教学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一高二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特点,形成优势与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以省级特色专业为建设目标,遵循“以开展应用研究为前提,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建设原则,力争经过5年的建设,建成一个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本科专业。
二.建设目标
总目标:“十二五”期间,遵循立足娄底,服务湖南,面向全国的发展思路,通过5年的努力,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研究不断加强、系部管理规范和办学效益突出,处于校内先进水平的名副其实的校级特色专业,为湖南特别是湘中地区解决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中重大问题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际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开展专业改革,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计划的制定更加符合社会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努力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壮大师资队伍,完善办学条件,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经过5年的建设,使专业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改成果、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本专业在省内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本科专业,并形成比较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
三、具体目标与进度安排
1、人才培养方案
以IT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际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在2010年制订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特色鲜明,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和推广作用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机制,完善教师聘任机制,按照“培养、引进、稳定、提高”八字方针,建设好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培养:每年要求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有10%以上的的比例报考博士研究生,并派送其外出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安排30%的专任教师到各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实训和调查研究;引进:积极引进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侧重。稳定:组建学术团队,以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为学术带头人,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与实验条件,指导团队成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项目申报、工作量计算和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等方面向学术带头人倾斜,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稳定双高人才。提高: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培训、进修制度,鼓励教师学习新技术,激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密切关注科研项目与特色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学术水平,为特色专业教学增添新的内容。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探索一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形成师资队伍建设规范,供同类学院参考。
按照“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原则,到2014年本专业专任教师人数达40名,其中:教授8-10名,副教授20名左右;博士8名,硕士30人。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不断提高队伍教学与科研能力,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计划每年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不少于10项,立项2—3项,校级资助课题不少于3项;每年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不少于10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35篇(人均1篇),其中国家级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10篇。五年内出版专著、教材不少于10部。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汇聚和开发优秀的教育资源,通过全面培育、重点突破的举措,至2014年,使本专业必修课中的60%达到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继续增设拓展学生能力与素质、以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介绍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选修课程;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形成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体系,争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3-5门。
4、实践教学
在课程实验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比例,开放实验室,增加创新性实验,加大课程设计比例。在毕业设计方面,重点抓课题来源,要求教师科研课题达到40%以上,生产实际题达50%以上,突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与国内知名IT企业合作,建立校企教师双向交流的长效机制,形成紧密的产学互动的实习基地,建成具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实习和实训基地,并起到推广和示范的作用。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在项目开发与应用上的优势,积极培养“双师型”项目实训教师,建立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让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实习基地参加多阶段实训,为培养符合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门人才做出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5、教学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积极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强化师生的教学改革意识与行为,在建设期内完成4-6项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获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5项,校级课题8-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教师人均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篇以上。
6、特色建设
(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应用技术研究特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通过采取人才“培养、引进、稳定和提高”的措施,在提升教师学历、职称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力争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部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形成比较鲜明的研究特色。
(2)“学历文凭+技能证书+专业特长”教育凸显成效
在建设期间,达到95%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毕业文凭,80%以上的学生能够获得各类计算机中高级技能证书,80%以上的学生专业特长明显、优势突出,另外有15%以上的学生能够考取硕士研究生。使学生在就业应聘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特长。
(3)校企优秀人力资源互相利用,提高师生实践动手能力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利用学校师资与企业技术人才互补优势,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技术训练与网络项目开发训练。
请进来----聘请了全国几大计算机专业实训机构来校承担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共承担了本专业4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走出去----我系派送了教师全脱产到实训机构进行专业技能与项目开发的培训,学习时间从1周到1个学期。
(4)打造“对口就业、高薪就业”的就业目标
通过采取上面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加强企业级项目实训工作的开展,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毕业生“对口就业、高薪就业”的就业目标,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四、建设思路
根据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基础以及新形式下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湖南省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管理办法》、《湖南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方案》、《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重点课程评估方案》、和永利官网与我系《学科与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落实教育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门人才。
1、根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制订符合“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建设同时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国家和省的经济建设、信息技术进步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加强学科建设,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验收合格迈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并带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
3、加强实验室建设,建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平台的同时,重点扶持“嵌入式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4、建立和谐的、充满活力的、有竞争机制的学术环境和考评机制,确保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未来5年内在全部实现专任教师硕士化的基础上,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中博士比例提高到20%以上。
5、加强对教师的工程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使专任教师中能够有40%以上的教师能够从事企业级软件开发工作,为学生进行项目实训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和项目开发指导。
6、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式,积极开展“项目实训”的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7、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与国内知名IT企业开展横向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实习和培训基地,并起到推广和示范的作用。
8、打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高薪就业”的就业目标。
五、建设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成方式
成立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工程师在内的教学指导专门委员会,制定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反映最新技术的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训,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
(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造就和培养学术带头人
1、以现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学科为依托,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实现专任教师硕士化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培养和引进博士、博士后,提高整体实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化研究领域,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研究出独具特色的成果。
2、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跟踪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使本学科部分方向的研究工作始终处于国内、国际前沿。在学术竞争中造就和培养出一批思想和学术过硬的学术带头人。以确保“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验收顺利合格,力争达到优秀水平,步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
3、在专任教师中积极开展工程项目实训与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实训的开展和各类横向项目的争取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4、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和企业工程师或项目经理为兼职教师,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建立校企教师双向交流的有效机制,形成一支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三)以质量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
1、建设创新课程: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实现校企联合。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整合国内外知名IT公司和著名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创新课程。
2、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已经建设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4年内争取再建设2-4门精品课程(离散数学、网络安全与管理、WEB数据库、网站建设)。
3、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整合国内外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包括CMU、MIT课程资源),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开设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的基础上再开设JAVA程序设计、WEB数据库等课程,拓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开设门数,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和企业合作,建设“项目实训”的校外工程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实验室,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法。在现有的10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拟与锐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为公司等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工程实践,提升人文素质和工程师素质,达到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
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形成“项目实训”的校内工程实训基地。
(五)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继续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和软件、硬件实验平台的建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比例,并积极开设创新性实验,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设计型与创新型实验相结合。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制订实验成绩考核办法,逐渐加大实践教学与考核的份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建立起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修订规范教学管理文件,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将教学检查与评估列为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制度。依据课堂教学、教材选用、实践教学、考试及成绩管理、毕业论文、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要求专任教师人人均过教学关,严把教学质量关。
(七)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课程、专家报告、社会调查等)、科技创新(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程序设计大赛、学生科技立项和数学建模、挑战杯创业计划、网站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和科学前沿知识(博士论坛、硕士论坛、专家讲学、选修课)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八)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改革以往以分数论成败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实验与实践的评价主要采取“重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团队沟通合作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