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教授主持的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3〕223号-456),同时也是2013年永利总站ylzz55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项目:《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RKJGZ1301),项目在2013年得到立项,按计划取得预期成果,于2016年顺利结题,获评优秀。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以我们所在学校有关教师教育专业的若干核心教育类课程为研究个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行动研究”的理论视角、以反思性实践活动为中介,针对当前存在的有关不足,就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PBL)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结合课程教改实践,在教学模式的层面上系统探索和全面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2.研究意义 开展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本课题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行动研究”的理论视角、以反思性实践活动为中介,基于教学实践,就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为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实践上,PBL的应用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有利于统整课程内容,奠定综合化的教师专业素质;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具有应对复杂教育情景、教育问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师范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未来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形成创性型教师人格,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有利于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动力不足、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实践意识与能力不足的滞后局面。
3.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如何以我们所在学校有关教师教育专业的若干核心教育类课程为研究个案,深入全面了解当前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二是如何通过行动研究,合理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以适应21世纪教师教育课程变革的需要,其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1.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其中重点探索“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案例教学法”等具体实施模式与方法);
3.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
4.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效果评价机制建构。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我们所在学校有关教师教育专业的若干核心教育类课程为研究个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行动研究”的理论视角、以反思性实践活动为中介,针对当前存在的有关不足,就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成果主要涉及:当前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的调研、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方法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剖析、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机制建构等方面;结合课程教改实践,在教学模式的层面上系统探索和全面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有关成果体现在相关研究论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相关专业建设“十三五”规划等文件中;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探索公开发表专题性论文4篇(另有多篇相关教改研究论文);合作主、参编教材3部(2016年拟重新修订出版)。相关成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改革方案和实践过程
1.实施方案:我们制定了相关教学改革方案,以教育科学系心理与教育教研室全体教师为主体攻关力量,同时邀请学校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强有力的课题攻关团队,以我们所在学校有关教师教育专业的若干核心教育类课程为研究个案(重点为教育科学系专任教师所承担的教师教育公共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等教师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全面了解当前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通过分阶段的行动研究,在教学模式的层面上系统探索和全面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新型教师。
2.实践过程
(1)前期文献搜集与文献分析(2013年3月——6月)。通过前期文献搜集与文献分析,对开展本课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规划实施的充分论证。
(2)开展了文献研究与第二阶段的调查研究(2013年7月——2013年10月)。以我们所在学校有关教师教育专业的若干核心教育类课程为研究个案,搜集相关文献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当前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3)第三阶段的行动研究(2013年11月——2015年6月)。在第二阶段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行动研究,以部分教师教育课程为试点,在教学模式的层面上系统探索和全面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提炼了有关教学改革的经验成果。
(4)第四阶段的效果评价(2015年7月——2016年3月)。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及时总结课题成果,完善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丰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理论,为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四、成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情况
1.成果的理论创新 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本课题在整理文献与分析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行动研究”的理论视角(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以反思性实践活动为中介,为研究提供可靠、翔实的第一手材料,针对当前存在的有关不足,就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经过系统研究,力图为系统探索和全面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成果的实践创新 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目标切合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变革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若干教师教育课程,如教师教育公共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等教师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开展了一定的教学改革试点,或带动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向问题导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方向发展,研究的实践应用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实际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变革,逐步改变以往课程教学偏向灌输,实践应用性缺失的弊端;在课堂教学文化建设层面为推动院系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项目的特色和社会影响
1.项目特色
(1)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教育现实针对性。本课题研究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亟待推进解决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根本上有利于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动力不足、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实践意识与能力不足的滞后局面。
(2)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本课题在整理文献与分析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行动研究”的理论视角(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以反思性实践活动为中介,为研究提供可靠、翔实的第一手材料,针对当前存在的有关不足,就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力图为完善完善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3)成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目前关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地方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的系统研究仍然有待加强,本课题的研究顺应当前我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取向的趋势,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理论深度。
2.社会影响 本研究成果业已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1)带动了相关课程的改革与教师理念的更新。(2)课程改革受到学生欢迎,带动了大学生教师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3)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探索公开发表专题性论文4篇(另有多篇相关教改研究论文);合作主、参编教材2部(2016年拟重新修订出版)。相关成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科研与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也参加有关学术交流并得到较好评价。
六、项目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情况、研究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1.理论研究与成绩
本课题于2013年获得立项目,按照原计划,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已经取得主要预期进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行动研究”的理论视角、以反思性实践活动为中介,针对当前存在的有关不足,就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PBL)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结合课程教改实践,在教学模式的层面上系统探索和全面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由于课题组前期准备比较充分和本单位永利总站ylzz55的高度重视、支持与经费资助,目前,已顺利按计划完成了主要研究工作,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探索公开发表专题性论文4篇(另有多篇相关教改研究论文);合作主、参编教材3部(2016年拟重新修订出版)。将有后续研究论文发表。
2.教学改革实践与成绩。
(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联动改革与创新。在若干教师教育课程,如教师教育公共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等教师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开展了教学改革试点,带动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向问题导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方向发展,有效促进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变革,加大了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研讨、反思、交流等环节内容的比重,逐步改变以往课程教学偏向灌输,实践应用性缺失的弊端。同时变革了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加大了过程性考核的力度。
(2)加强了教学资源建设。一是主编出版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材3部,其中校本教材1部:(1)李国强、罗求实主编:《心理学与教育》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2)李国强(副主编):《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21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类规划教材;(3)陈杰(第三主编):《现代教育学》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2013年1月第2版;21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类规划教材;有关教材拟在2016年修订再版。二是编制了有关示范性案例教学文件。如《教育心理学PBL教学案例集锦》。
(3)推动相关课程的改革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如文小辉老师主持立项了2014年校级教改课题:“PBL教学模式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认知心理学》课程为例”。在《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学前教育管理》、《学前科学教育》等多门教师教育类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专任教师更加主动地结合PBL教学理念和相关课程的特点开展了大量以问题导向为诉求的研讨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改革。
(4)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程改革受到学生欢迎,本研究推进了永利官网教师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课程改革受到学生欢迎,带动了大学生教师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相关课程考核通过率得到提升,不及格率明显降低;二是大学生开展应用性学习实践的能力有所增强,如积极结合课程学习申报开展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取得切实成效,以我系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篇,先后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省级银奖2项,铜奖1项,校级竞赛一等奖3项。三是促进了学生师范生技能的提升。如通过推动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了多届“师坛秀”师范生技能竞赛,在组织参加2015年湖南省首届师范省技能竞赛中,我系选手获得校赛一等奖2项,永利官网选手获得省赛二等奖2项,永利官网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七、校内外应用和推广情况
本研究成果业已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1)带动了相关课程的改革与教师理念的更新。(2)课程改革受到学生欢迎,带动了大学生教师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3)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探索公开发表专题性论文4篇(另有多篇相关教改研究论文);合作主、参编教材3部(2016年拟重新修订出版)。相关成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科研与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也参加有关学术交流并得到较好评价。
八、研究工作的不足,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我们所在学校有关教师教育专业的若干核心教育类课程为研究个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引入“行动研究”的理论视角、以反思性实践活动为中介,针对当前存在的有关不足,就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主要涉及: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方法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剖析、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机制建构等问题,研究完成了主要预期目标,今后尚待集中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1.如何加强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投入,进一步在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建设方面有所推进。
2.如何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教学管理机制的深层次变革,探究更具弹性和灵活性的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课程体系的资源分配机制(涉及时间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图书资源等)。
本项目研究将通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的层面上系统完善和全面构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九、今后的工作设想
1.进一步拓宽研究的思路,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学习、考察、开展有关教学改革的专家咨询与研讨,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改革的面与深度方面均有所加强,深入推进教学管理机制的深层次变革。
2.加强研究的人力投入。由于目前仍然存在高学历、高职称师资相对不足、教师承担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相对繁重、教学改革研究投入精力相对不足的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增强教学改革的队伍力量。
3.教学改革在如何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地方的协调机制建构。推动争取有关的政策支持、加强学校和地方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程教学改革外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