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反思与推进
不断深化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推进和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空间与理论境界,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光荣责任。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须臾不可背离,其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其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崭新的时代内涵、牢固的实践根基、丰厚的民族底蕴、宏阔的世界视野。本期“马克思主义”专版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刊载两篇论文,希望引起学界更加深入丰富的探讨。
经党的十七大作部分修改而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亦即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章又肯定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思想路线,据此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亦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去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一要坚持,二要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章就是如此明示的。坚持和创新是紧密联系的:坚持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解决了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坚持问题,这是马克思理论发展中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创新性理论
马克思在创立他的科学理论时就主张后人要创新发展。这表现在他的理论研究中,就是对一些具体的理论研究总是为后人继续研究留下了发展空间;在方法上则为后人贡献出了足以指导创新研究的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此,恩格斯在1895年3月11日致威·桑巴特的信中总结性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显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指导下的“进一步研究”就是创新的研究,作为科学创新研究典范的马克思的理论又作为后人继续创新研究的“出发点”,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就是创新性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就是要不断地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方面,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作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都既坚持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个可喜的情况,就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这里要特别提到劳动群众,他们虽然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说,但他们在改革发展中的一个个创新之举却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深厚土壤,他们的实践创新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对集体耕地分户承包耕种之举终而孕育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就是突出的一例。
从生产力理论看创新
然而,检视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状况时,也不得不指出另有如下一种值得我们重视的情形:一些创新者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义没有准确的把握,对创新之方法论要求和随之而应有的创新之度没有准确的把握,因之少了坚持而多了非创新的“创新”,他们任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引申、提出“新”的提法与观点,实际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义。
例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及其创新就是上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状况的实际情形之一。见之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概括其内容当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力是同一个社会结构中相对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一个基本层面,它的作用力与生产关系作用力、上层建筑作用力相异却交融结合共同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的原动的力量。(2)“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资本论》)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力量,离开人的劳动就没有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取满足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物质资料的力量,凡不提供使用价值的力就不是生产力。(3)生产力以自然物质(蓄含着自然力的人和劳动资料)为载体,生产力作用的实质内容就是物质运动;生产力的作用平台就是劳动者基于社会分工的协作劳动,因而生产力是社会性的集体力。所以生产力是物质的力,又是社会的力。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从生产力的定位、内涵、性质等多方面深刻分析了生产力,却没有给生产力下一个令后人不能逾越的经典的或教科书式的定义,这就为后人留下了继续创新地研究生产力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之后,在坚持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基础上作出创新的,有列宁,他说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这是从突出人这一生产力要素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作出的创新性的论断。有邓小平,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同样也是基于马克思生产力构成要素学说而从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及其影响的实际作出的新的理论判断。应当指出,以上两点理论创新是一致的,都指向了马克思既有理论中的生产力构成要素说,而且科技要素与人的要素是结合着的:科技创新依靠人,又反过来提高人的劳动素质和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坚持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基础上作出创新的还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我党中央。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理念,这一理念丰富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表明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指出了生产力中人改造自然这一关系方面,即人借助劳动资料在其有用的具体的劳动中获取人之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理念则在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方面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改造自然关系的论述:把改造建立于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修复自然的基础上从而使改造之力得以持续地作用。这是一个全新角度的丰富型的创新。
但是,在认识、运用以至希企创新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方面却又有另一番值得我们注意的景象:时下,很多人出于对生产力的重视与崇尚却越过生产力概念的边线(人们指向自然改造自然的力、有用具体劳动的力、社会协作的集体力)而陷于泛化,有称“(自然)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有说“开放就是生产力”、“信用也是生产力”、“年终奖也是一种生产力”的;有称“领导是生产力”、“政策也是生产力”、“政府效率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有提“文化生产力”、“医疗生产力”的;更有人说“知名度也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生产力”、“市民的高素质,就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力”、“朋友就是生产力”的;等等。这些说法不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他们越出了“生产力”的边线,混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质异而把诸多生产关系力、上层建筑力都归入到生产力当中去了,所持之说均不符合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本义。
推进理论创新三要则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践看,要真正实现创新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创新必须把握住的深厚根基。既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当然不能背离、偏离它的本义,不能离开它的论述目的、它的基本框架、它的主要内涵,否则,“新”说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而是别一种理论了,这“别一种理论”不是我们所希企的。第二,要贡献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其新,就在于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新变化,揭示了新的社会发展规律或社会基本规律在新历史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历史发展新时期所提出的新问题。从理论论述上看,其新,有可能是在这之前还从未提出过的新说或对之前的定论赋以新义,也有可能是对某些已不符合新时期实际的观点的修正。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丰富型创新和修正型创新两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际看,多数情况属丰富型创新,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加入了新的思想、理论、观点。第三,实践出真知,在深入实际勤于思考中出新。要创新,就必须对新的实际状况大量调查、深入观察、仔细分析,以马克思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研究方法为榜样进行严肃和严密的思考,从而提炼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来。这里的严肃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观点的指导下去思考,严密指的则是密切联系新的实际去作探寻社会发展规律作用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在科学总结社会历史发展新的实际基础上,既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严肃的创新,又贡献出科学的严密的新的理论成果的创新。